宜兴市屺亭中学

菁菁校园学校文章

读唐·杜甫《春夜喜雨》谈对教育的感悟

发布时间:2021-09-02 14:47 栏目:学校文章 发布单位:宜兴市屺亭中学 点击量:4356 【公开】

读唐·杜甫《春夜喜雨》谈对教育的感悟

宜兴市屺亭中学 郭敏

【内容摘要】偶读杜甫《春夜喜雨》,知其虽“喜”春雨之高尚情操,盛赞春雨之无私奉献。然细究其意,却深感杜甫以雨格致,以雨立身的博大情怀。倘若我们的教育也能有此情怀,我们的教育更将大道化简,感悟真意。

 

【关 词】 春雨  教育  感悟  

 

《春夜喜雨》唐·杜牧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作为一位唐代大家,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作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等,因此读来颇有沉郁顿挫之感。但《春夜喜雨》这首名作,却一扫阴郁之风,表达了杜甫对春雨温柔体贴、无私奉献、不争名利的高尚品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细细品味,感觉“春雨”的品质和教育的本质是相通的。教育应学“春雨”,“春雨”就是教育。

一、教育应把握时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开头用一个“好”字来赞美雨,引发读者对生活之中美好事物的联想。“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道出了“好雨”的体贴人意与应时应景。“当春乃发生,在春天万物生长最需要的时候到来,催发了生机。

“好雨”的标准是“知时节”,对比于教育来讲,好的教育的标准就是要能准确把握孩子的身心规律,在其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在其最迷惘的时候给予启示。

而我们的教育,有时却忽视学生的客观需要,常常一厢情愿、不顾阶段的把“爱”和“教育”一股脑的灌输给学生,结果成了“溺爱”和“溺教”。

妈妈的唠叨,孩子为什么把它当成了耳旁风?老师的呵斥,为什么造成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学前班,奥数班,拔苗助长式的教育培训等,比比皆是……感觉现在的孩子是越来越忙,越来越难教了。其实这些都是忽视教育时机和规律,急于求成的思想行为使然。

《学记》中“当其可时谓时”说的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及特点,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这叫‘诲人及时’”。教育孩子并非任何时候,任何场所都会有效,如果教育不注意时机的选择,随心所欲、随时随地都拿出“教育”的武器来对待孩子,就容易造成适得其反、事与愿违的结局。所以,根据孩子身心成长规律,准确把握节奏或等待最佳时机需要产生,我们的教育,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教育应注重方法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好雨”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去呈现呢?我想“随风”二字最能体现雨的细微和温柔:不似夏雨般凶猛狂爆;也不像冬雪般冰冷无情,有的只是不徐不急,不骄不躁。“潜入夜”和“细无声”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好雨”只为润物,淡泊名利,默默付出的高尚品行。最后一个“润”字,又饱含了多少平和的给予,细致的关心和爱的包容,更考验了教育者的心性和耐性。

反观我们现今的教育,往往带有明显急功近利的色彩,无视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先进教育经验”“教学模式”常见诸报端。“教育之雨”往往不仅是倾盆大雨,而且伴随着狂风雷电,甚至好像故意在大白天当着众人来个风雨交加,殊不知雨量虽大、用心虽好、万物来不及受惠,反而冲走了沃土,摧毁了禾苗。

教育崇尚平实,不是流于形式的夸张,而是日常细节的动人。教育就像“煲汤”, 汤的美味,在于原料的精心准备,炖煮时间的恰到好处,极富耐心的守候和细心温柔的火候等。“煲汤” 需要一颗宁静而“细无声”的心,因为教育之“汤” 煲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灵魂”,而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在内心宁静的时刻展开。

教育是“润”的艺术,体现在教育者潜移默化的引导,弥散在孩子们慢慢长大的课堂、奔跑的运动场及校园里每个地方。只有把教育化为“春雨”, 静谧地播撒人间,润泽万物, 才能寻找到它的本真和美好,因为这都是生命在成长。

三、教育应持之以恒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雨那样的好,但毕竟是下在黑暗当中,而且是“整夜”的黑暗,在“野径”和“云”都被黑色笼罩下,也就无人看见春雨的滋润和宝贵了。但作为对比的“江船”,却知道春雨永不停歇的努力,并用“明火”的明亮照亮了春雨存在的意义。

春雨的努力和付出正如韩儒林教授的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句空。”这幅名联一样,说的是做学问首先要有坐十年乃至二十年冷板凳的思想准备,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去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决心。要专心致志做学问,就不要贪慕虚荣,不要总想追求名利,而是要坚持自己的学术方向,不怕别人不重视,甘于寂寞等。

教育也是如此,《管子》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出了人才培育之复杂、道路之曲折、过程之艰难、周期之绵长、成果显现之缓慢等事实,但这些困难并不能作为阻挡教育前进的障碍。所以我们的教育更加要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决心去默默付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毅力去隐忍刻苦;“冰心一片,物我两忘不”的操守去积极面对;才能在 “野径云俱黑”的恶劣环境中常抓不懈;才能“江船火独明”的教育真谛下久久为功。用“明火”去照亮我们教育所前进的目标和方向,去烙印下我们的每一次坚持和努力。

四、教育应满怀信念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待到明早,去看那春雨飘落的地方,肯定能看到各种鲜花承着雨露,吐着芬芳,竞相绽放。一朵朵、一簇簇、一丛丛,在锦官城中汇成花的海洋。最后一句虽承载作者的理想,但对春雨润物的必然结果的信念是肯定的。春雨润物的最终,必将迎来的是万物生长,露水盈花的美景,更是迎来春天的希望和生命的绽放。

我们的教育也是如此,人生有理想则充满希望教育有信念则不迷茫。教育的理想是孩子将来的花团锦簇和桃李芬芳,教育的信念是对这一理想所抱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和真诚信服态度与坚决执行的认真

教育的信念对应有三种态度:

一、把教育当成一种副业,勉强从事或者说压根不喜欢,选择教育工作只是为了维持生计,不会想如何帮助孩子去自我实现

二、把教育当成一种职业,对教育工作,有着“做良心买卖”的想法,觉得既要对得起学校和国家发的工资,更要对得起自己的学生,不能因为自己的不认真而耽误了学生的前程。当然,这个前程也仅仅是对分数的崇拜,仅仅是为了学生能上一个好的中学或大学。总之,只知道埋头苦干,不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只知道勤奋实,不去思索教育的真谛和意义。

三、把教育当成一种事业,对教育事业充满浓厚的感情,真正发自内心里对教育的热爱自己有着明确的教育方向,把自己的人生价值锁定在教育事业上,所做的一切有价值的活动都围绕着教育事业展开,把教育事业看做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关注孩子的一生成长

做好第三种态度,无疑是需要巨大的付出和全身心的投入,而这种态度对应的信念就是我们教育所最需要的信念。汪国真曾说过:“只是从来不想改变初衷,只是从来不想埋葬向往,我不在乎地老天荒,只要能够如愿以偿。”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只要我们坚信教育的美好和希望,并以一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信念去追求和奋斗,必将能看到孩子眼中绽放的星光;感受到孩子灵魂在歌唱。

 

 再读《春夜喜雨》,感触颇多,一方面为这首诗作在平凡中见伟大,朴实中显崇高,细微中见真情的精妙语句喝彩;另一方面联想到教育层面,又为教育的“春雨”点赞。雨化春风、教书育人,教育者如果把 “春雨”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学习它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润泽万物,那么你将能迎接“教育春天”的到来。但如果把自己的生命化为 “春雨”,更是能够起到播撒芬芳,滋养心灵,创造出“教育春天”。我想,待到漫山遍野的红肥绿瘦绽放之时,便可知这些都是教育的意义了!

 

 

 

参考文献

《中小学教师如何用哲学》   2011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冉乃彦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版权所有:宜兴市教育局     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技术运营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255号    苏ICP备17028899号-2
学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宜兴屺亭街道河东路129号     联系电话:13601537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