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自主探究”的课堂操作模式
屺亭中学 周燕芬
新课程改革是以新的教育理念去撞击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场教育的变革中,课堂必然是教育改革的主战场。夸美纽斯指出:“寻求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而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能不能找到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或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高效率的学习,“自主探究,学案导学”可以改变教师一味填鸭式的灌输,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主学习,并在合作、探究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以学案为抓手,以问题为主线,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解决,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高效率的学习,使师生在课堂上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力求课后少布置作业,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同时也有利于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建立和完善系统化、科学化的学案教学体系,激发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学案设计和编写的一般要求
1、树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学案要以“学”为中心去预设。
2、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学会)与发展能力(会学)的统一,使学案成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学习方式的载体和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
3、学案所涉及的学习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通常第一层次为“识记类”,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后迅速解决;第二层次为“理解类”,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第三层次为“应用类”,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能解决实际问题;第四层次为“拓展类”,要求学生能把所学知识和社会生活实际挂钩。
二、“学案导学,自主探究”课堂操作模式
第一环节:自主独学。
“学案”提前下发,可以使学生在正式上课前能预先借助“导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的链条,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对所学知识进行初步消化。学生暂时不能理解和解决的真正疑难问题做好标记,以便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同学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这个环节,体现新课程“先学后教”的原则,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良好习惯。
第二环节:组内交流。
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针对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先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分享经验,碰撞问题,聚焦疑点,使学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最大限度的在小组内得到解决,如果是无法解决的便成为了小组的共性问题。本环节,教师必须保证学生充足的自主时间,自主空间,让学生能够充分地看书、思考、设计、交流,特别要提醒学生学会倾听,学会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发展、提高自己。教师在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发现亮点,推荐展示点,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是个管理者的角色。
第三环节:班级展示。
各小组派出代表汇报学习成果的同时,将本组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以静态的方式展示在黑板上,或以动态口头方式展示,由教师组织在全班讨论解答。展示交流的内容可以是有深度、有广度、有难度的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可以是对发展学生能力有较大帮助、具有思维价值、创造价值和发散价值的问题。
第四环节:师生点评。
根据展示的内容小组互相间进行补充评价,或采用小组交叉方式,或以推磨方式,或以抢答方式;教师也对学生的智力成果和非智力表现进行恰当的点评(分数加定性评价),同时教师对不完备的内容加以补充,对学生有疑虑、有争议的困难问题,或表达不准确、达不到深度的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精讲点拨,对有些知识增长点进行恰当的拓展延伸。这是生生、师生、组组互动合作的集中体现,是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才智的展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参与欲望、竞争意识。
第五环节:总结检测。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对方法、规律、思路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建构知识和能力体系。并根据教学目标,精编精选当堂达标训练题,进行当堂达标测试。测试题当堂呈现给学生,可用一体机呈现或资料现场选题,要求学生限时完成测试题,教师通过巡视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并当堂点评,确保训练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三、“学案导学,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成效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中利用“导学案”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和提高课堂效率是使用导学案的主要目的。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有了导学案,学生在课前的自学过程中不再茫然,学生有清晰的思路,对每节课的重点、难点、目标更加清晰明确。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教师利用学案的特点,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升。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激以兴趣、授以学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教师逐渐敢于也善于给学生必要的、足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教师角色实现了由”演员”到”导演”,由台上到台下,由课堂的“统治者”到“平等中的首席”的转变 。
总之,教而有法,但无定法;学而有法,贵在得法。学案导学,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各环节可选择运用,也可交叉进行,随意调整,灵活运用,以求课堂结构的最优化。